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正文

浪淘沙:秋_浪淘沙 秋江 赏析

更新时间:2025-02-07 23:45 阅读量:90

塞下景荒凉,淡薄秋光,金风淅淅透衣裳。读罢安仁<<秋兴赋>>,憀栗悲伤。廿载住边疆,两鬓成霜,天边鸿雁又南翔。借问夏城屯戍客,是否思乡?——明代-朱栴<<浪淘沙-秋>> 浪淘沙-秋 塞下景荒凉,淡薄秋光,金风淅淅透衣裳。读罢安仁<<秋兴赋>>,憀栗悲伤。

廿载住边疆,两鬓成霜,天边鸿雁又南翔。借问夏城屯戍客,是否思乡? 秋天 , 边塞思乡 注释 ①这首词选自<<宣德宁夏志>>,<<嘉靖宁夏新志>>、<<弘治宁夏新志>>、<<万历朔方新志>>、<<朔方道志>>亦收录此词,题目作<<浪淘沙-塞垣秋思>>。浪淘沙,词牌名。

②安仁<<秋兴赋>>:指西晋文学家潘岳,字安仁,工诗赋,曾作<<秋兴赋>>。

③憀栗:同"寥栗",凄怆貌。

④夏城: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老城。宋为西夏都城,明为九边重镇宁夏镇城,故称镇城为夏城。屯戍客:驻守边疆的人。朱栴一般指朱木旃。朱栴(zhān音毡)(1378.2.6.—1438.8.23.),汉族。安徽凤阳人。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6皇子,号凝真、凝真子。明洪武戊午即洪武十一年正月壬午(初九日)(1378年2月6日),出生于明朝最初的都城应天府(即金陵,今江苏南京市)。正统三年八月乙卯初三日(1438 年.8月23日)病逝,享年61岁。逝世后,埋葬在今宁夏同心县韦州明王陵。朱栴死后,被明英宗谥曰"靖",史称"庆靖王"、"大明庆靖王朱栴"。朱栴是庆王府第一代庆王,他历经洪武、建文、永乐、洪熙、宣德、正统六朝,在宁夏生活45个春秋。朱栴

长江万里白如练,淮山数点青如淀。江帆几片疾如箭,山泉千尺飞如电。晚云都变露,新月初学扇。塞鸿一字来如线。——元代-周德清<<塞鸿秋-浔阳即景>>塞鸿秋-浔阳即景

长江万里白如练,淮山数点青如淀。

江帆几片疾如箭,山泉千尺飞如电。

晚云都变露,新月初学扇。

塞鸿一字来如线。 秋天写景月到东南秋正半。双阙中间,浩荡流银汉。谁起水精帘下看。风前隐隐闻箫管。凉露湿衣风拂面。坐爱清光,分照恩和怨。苑柳宫槐浑一片。长门西去昭阳殿。——清代-王国维<<蝶恋花-月到东南秋正半>>蝶恋花-月到东南秋正半

月到东南秋正半。双阙中间,浩荡流银汉。谁起水精帘下看。风前隐隐闻箫管。

凉露湿衣风拂面。坐爱清光,分照恩和怨。苑柳宫槐浑一片。长门西去昭阳殿。 秋天 , 宫怨孤独秋气堪悲未必然,轻寒正是可人天。绿池落尽红蕖却,荷叶犹开最小钱。——宋代-杨万里<<秋凉晚步>>秋凉晚步

秋气堪悲未必然,轻寒正是可人天。

绿池落尽红蕖却,荷叶犹开最小钱。 秋天 , 写景抒怀

浪淘沙-秋江,是宋朝张炎写作的,是一首描写秋江景色的小令。整个画面显得有色有声,宛如一幅肃爽秋景图。

这是一首描写秋江景色的小令。作者晚年曾在浙东、苏州一带漫游,从令中提到的"海门"来看,写于晚年的可能性较大。

"万里一飞蓬",开首便交代自己有如飘泊不定的蓬草。在张炎的词中,"断梗"、"浮萍"和"飞蓬"的形象不断出现,如"试问清流今在否,心碎浮萍多少"(<<南浦>>(别本)),"空怜断梗,梦依依,岁华轻别"(<<凄凉记>>),"深沉最苦,便一似、断蓬飞絮"等等。作者此际登临,首先意识到的是自己有如万里江山一点微不足道的"飞蓬",其悲凉心境便不难体会到了。"吟老丹枫",时令正值深秋,秋风吹拂下,作者在飘零欲坠的红色枫叶下吟着愁苦的词句。张炎曾有词:"枫冷吴江,独客又吟愁句"(<<绮罗香>>),"未觉丹枫尽老,摇落已堪嗟。无避秋声处,愁落天涯"(<<甘州>>),这些愁苦的意象正是彼时作者心境的反映。开首二句作者尚未写情,则悲苦之情已经溢出句外。"潮生潮落海门东,三两点鸥沙外月"。这两句所刻画的画面极富立体感,且动静结合。此时也许恰值傍晚,暗蓝色的天幕,一弯秋月已然升起,三两只沙鸥正自由自在翱翔,下面便是涌上迅即又退下的潮水。古代文人对自在闲适的沙鸥有一种特殊的偏爱,在张炎词作中,写及沙鸥的也相当多。"闲意谁同?"是说沙鸥这种闲情逸致谁能比得上?很显然,对于沙鸥,满腹忧愁的作者是自叹弗如的。

"一色与天通,绝去尘红"。下片续写自己登临之所见。作者的目光放得更远。秋风肃爽,虽已是傍晚,但能见度仍很高,极目望远,水天一色,浑无际涯,似乎是独立于尘世之外的境界。在这寂静的环境里,夹杂着获花香的秋风送来忽断忽续的渔歌。词写到这里,整个画面愈发显得有色有声,宛如一幅肃爽秋景图。"烟水自流心不竞,长笛霜空"。"不竞",意为不争。<<诗经-大雅-桑柔>>:"君子实维,秉心无竞。"这是一个倒装句,应为"心不竞(如)烟水自流"。作者从"登山则情满于山",到心境为景色所陶治;从"闲意谁同"到"心不竞"如"烟水自流",这里可看出作者登临时的情感发展轨迹。末句以景作结,写得很是肃爽。沈义父<<乐府指迷>>曾言:"结句须要放得开,含有余不尽之意,以景结情最好。"理由是以情结尾,"往往浅露"。此语虽未免绝对,却也不失为一家之言。试看:在一片寒冷的霜空中,传来婉转凄苦的长笛之声,这笛声正撞击着一位有如飞篷飘萍般游子的心弦。